
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 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立项建设,并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它是国内第一家聚焦于“数字医学”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以发展数字医学和进行临床转化为平台核心建设目标,依托于实际临床与病人的需求,以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为宗旨,发挥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的桥梁作用,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与相应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心总体定位:工程中心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数字医学技术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的为社会提供临床转化的研究成果,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中心将发展成为集服务、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在现有的平台的基础上,针对临床治疗、企业发展及高校研究需求开展数字医学临床转化型研究。
现有五大研究平台:
(1)医疗器械
(2)医学影像
(3)生物力学
(4)生物医学
(5)3D打印
中心拥有占地约3290平方米的工程中心本部基地,它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骨科、口腔科和康复科等临床与实验室基地,共同组建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数字医学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平台,现有中心现有成员75位。
中心大力开展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康复研究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骨与关节研究中心、日本千叶大学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有关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基金资助。自2007年以来,工程研究中心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积极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促进数字医学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临床应用。
中心创始人戴尅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前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
现任中心主任郑诚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2020.02.01-),曾获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及台湾阳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目前担任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候任会长,新创期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执行主编,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医用生物力学等期刊副主编与编委,也曾经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及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主编等学术职务。郑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在骨科生物力学与骨科器材的创新研发及转化,郑教授曾获颁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会士(2017),美国爱荷华大学工程学院杰出校友奖(2016),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海外杰出贡献奖(2016)等奖项
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意见
2011年12月9日,教育部科技司在上海交通大学主持召开了“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项目验收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中心主任的建设总结汇报,并现场考察了中心的本部基地,经过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一、中心聚焦于数字医学临床转化的创新研究,通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整合上海交通大学相关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基地的优势力量,已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数字医学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平台。
二、中心通过建立起的三大数字医学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已形成了支撑数字化临床应用相关的共性和个性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成果已实现技术转让和临床应用,成为相关企业数字医学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
三、中心培养和形成了一支临床医学、工程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理工医结合的科研创新与研发团队,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临床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通过前期建设,中心已具备了开展科研成果工程化所需要的配套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场地和其他相关基础条件和设施。
五、中心建立了管理与运行体制,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人员的交叉互动和平台的开放性,符合教育部工程中心管理运行要求。
六、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十分重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保证人员、场地和配套资金的投入,为中心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中心已全面完成了立项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鉴于该中心的实际研究方向,建议该中心名称改为“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专家组成员:卢世璧(组长)、钟世镇、王正国、侯春林(副组长)、潘明荣、严壮志、王刚、常江、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