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测试技术

组织的生物力学状态与其损伤,疾病,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前期研究表明,组织的粘弹特性参数可以用于表征和区分诸如硬化、肿瘤、损伤组织的类型,阶段,以及放射治疗效果。当前采用磁共振成像方法开展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无创测量主要手段是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方法。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组织在不同频率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更方便有效地针对不同组织器官开展MRE测量,中心冯原团队采用电磁驱动方法,设计了便携易用、频率测量准确、测量舒适感好的MRE测量系统。该电磁式MRE测量系统应用磁体本身磁场特性,通过控制线圈电流实现精确的电磁动力激励。动力传递通过紧凑的机械结构,将定频率振动很好的传递到测量目标请。该系统临床应用方便、测量准确,对比现有气动系统具有体积小、无噪声、频率测量准确、方便易用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对全身主要器官开展MRE测量。

目前该技术已开展临床试验,测量人数100余例。该技术可以较好的推进国内磁共振高端成像方法的推广与临床应用,同时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测量仪器。改技术已在国产磁共振3T设备上集成并应用,可以为中国磁共振产业在高端成像方法与技术提供竞争力支持。以肝脏疾病的MRE应用为例,中国肝病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超900万人死于肝病,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23亿人民币。全国共有773家三甲医院, 如果每个医院装配MRE系统,则市场份额超过7亿元,预计每年MRE在临床医疗市场上应用收益超过150亿。因此,该技术的临床与工程转化价值巨大。

磁共振弹性成像结构

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的健康人大脑估计剪切模量与波图像

基于磁共振弹性成像的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估计剪切模量与波图像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增强技术

        前交叉韧带(ACL)是最易损伤的韧带之一,其常见的损伤方式为完全断裂。临床上早期尝试通过缝合手术来治疗ACL断裂。然而,由于ACL的愈合能力极差,缝合术的失败率可达90%以上。因此,目前临床上治疗ACL断裂的金标准是ACL重建术。ACL重建术可以在短期内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然而,术后长期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包括骨隧道扩大、移植韧带磨损及断裂、骨关节炎等。

        中心郑诚功教授团队针对ACL断裂的手术治疗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并结合有限元分析、CAD设计等工程学方法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为提高其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开发了用于增强ACL力学性能的缝合镁环和喇叭状ACL植入物,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评估了镁环作为机械加强方法用于促进ACL缝合术后韧带愈合的生物力学机制及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镁环缝合可有效恢复关节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恢复术后ACL股骨止点的应力水平(低于71%),因此在ACL愈合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骨止点的废用性萎缩。本部分研究的结果可为用于人ACL缝合的机械加强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2)探究了移植韧带特性对ACL重建术后移植韧带-骨隧道口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植韧带刚度越大,骨隧道口及移植韧带上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而横截面非圆形的移植韧带会增加骨隧道口周围的低应力区及移植韧带转折区的应力。因此应避免使用刚度较大或横截面非圆形的移植韧带,以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及移植韧带磨损的机率。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为人工韧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设计了新型植入物以改善重建术后移植韧带-骨隧道口相互作用,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基本功能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此保护垫可有效提高骨隧道口低应力区的应力水平,并降低移植韧带转折区的应力。本部分研究的设计有助于降低ACL重建的术后并发症。d.探究了骨隧道口形状及直径对ACL重建术后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改变骨隧道口形状不能更好恢复关节生物力学,但增大骨隧道直径可有效增加术后关节稳定性及移植体受力,并降低外侧关节软骨的应变能密度。本部分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ACL重建的手术质量及手术效果。

有限元仿真验证镁环缝合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愈合

腓骨截骨术的生物力学机制

        近年来腓骨截骨术被广泛应用于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恢复时间短,短期疗效好等优势,但其治病机制尚不明确。而腓骨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骨材料来源,其生物力学作用一直被忽略,但近来有研究表明腓骨近端与胫骨近端构成的近端胫腓骨关节的形态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展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对近端胫腓骨关节的形态及生物力学作用的深入研究对了解腓骨截骨术的治病机制及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中心郑诚功教授团队结合临床随访、形态学测量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近端胫腓骨关节形态及生物力学作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评估了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42例腓骨截骨术的患者平均3.4个月随访,术前后内翻角及关节间隙有改善,但未有显著性差异;但内翻组术前后内翻角及关节间隙有显著性改善。本部分的研究结果说明腓骨截骨术对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腓骨截骨术的开展需要术前谨慎选择适应症。(2)探究了近端胫腓骨关节的形态及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与膝关节炎患者在近端胫腓骨关节形态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关节面相对高度及关节偏角;内翻型膝关节炎患者与外翻型膝关节炎患者在胫腓骨关节形态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内翻畸形患者,外翻畸形患者胫腓骨关节面相对高度更低及关节相对胫骨平台中心更靠前。本研究的结果说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通常也伴随近端胫腓骨形态的改变,未来在膝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近端胫腓骨关节也值得被关注。(3)探究了近端胫腓骨关节位置及肌肉力对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作用,建立了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腓骨不同位置及膝关节外侧肌肉力对膝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腓骨位置改变,膝关节应力分布未发现明显改变;当施加不同方向的拉力时,尤其是向下及向后方向时,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半月板及软骨下骨应力分布显著降低。本部分的研究结果说明腓骨位置改变引起的外侧肌肉张力改变对膝关节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并对未来骨关节炎的治疗-腓骨移位及肌肉松解提供了可能及理论基础。 

优化设计髋关节置换植入物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然而DDH患者狭窄的股骨髓腔和过度前倾的股骨颈使医生在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非骨水泥型股骨柄主要依靠与股骨髓腔压配完成固定,假体与髓腔形态的匹配有利于减少假体的微动,提高初始稳定性,进而提高假体的长期生存率。目前针对DDH股骨的形态学研究多集中在前倾角、颈干角、髓腔内径等参数,对DDH髋关节三维髓腔形态变化的研究较少。市场上也没有专门针对DDH髓腔特点设计的一体式股骨柄假体。因此,中心郑诚功教授团队探究了国人DDH股骨近端髓腔的三维形态特征,并针对DDH患者髓腔扭转程度的渐进式变化,及不同程度DDH患者髓腔扭转情况的差异性,设计了一款适用于DDH病人的股骨柄假体,为DDH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

        THA最常见的失效形式是股骨柄的无菌性松动,而应力遮挡是引发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力学因素。应力遮挡多发生在股骨近端,当前的股骨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近端股骨内侧的应力遮挡,但难以有效避免股骨近端外侧的应力遮挡。据此,中心郑诚功教授团队针对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股骨近端外侧出现的应力遮挡现象,设计了包含拉胀结构的新型股骨柄。与传统多孔结构的股骨柄通过降低等效弹性模量来减少应力遮挡不同,此股骨柄的设计可以通过自身在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对外侧骨进行力学刺激,从而减少骨吸收,提高假体的长期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拉账结构设计参数与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研究了拉胀结构设计参数与孔径和孔隙率的变化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拉胀结构股骨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2)探究了拉胀结构植入体对骨传递载荷的规律,结果表明与致密钛合金植入体相比,拉胀结构植入体能够显著降低近端股骨内侧和外侧的应力遮挡,但股骨外侧部分区域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应力为57.4MPa。(3)设计了包含拉胀结构的髋关节股骨柄,并进一步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拉胀结构股骨柄对应力遮挡的影响,为降低应力遮挡的股骨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目前THA术后股骨柄的长期固定效果较佳,但随访结果显示髋臼杯的生存率并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力学因素是髋臼杯初始稳定性不足,进而降低了骨长入的可能性,从而引起臼杯长期使用后的松动。目前,使用螺钉辅助固定髋臼杯是最常用的增强髋臼杯稳定性的方法之一,但临床上对于最佳的螺钉使用数量仍存在较大争议,螺钉固定的不同位置及相应效果、骨质对固定效果的影响等也鲜见报道,而上述因素对于髋臼杯初期及长期稳定性都有影响。中心郑诚功教授团队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数量、不同固定位置及不同骨质对应的螺钉固定髋臼杯模型,并对不同情况下髋臼杯的初始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2颗螺钉即可起到足够的固定效果,此时螺钉位置对其固定效果无明显影响,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需使用至少三颗螺钉才可达到髋臼正常初始稳定性。本部分研究可为临床THA的手术技术提供科学指导,以降低术后髋臼杯松动的发生。

预防坐疮的智能坐垫

        压疮是一种在长期力学载荷下的严重组织损伤。脊髓损伤患者以及久坐轮椅或卧床的虚弱老年人都是压疮易患人群。运动和感觉能力下降的残疾人士或老年人不能轻易地调整自己的坐卧姿势,同时此类人群对过量的力学载荷不敏感,无法察觉压疮早期的不适感,因此更容易患上压疮。以英国为例,针对每个病人治疗压疮的医疗成本可能超过14000英镑。国内一般医院压疮发生率为2.5%~10%不等,而脊髓损伤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25%~85%,且8%会导致死亡。卫生部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检查将压疮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将发生压疮视为未提供符合标准的护理行为的依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压疮实施监控与预防,降低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势在必行。

        中心姚怡飞团队在细胞、组织层次研究了臀部软组织在压力作用下的损伤机制,开发预防坐疮发生的智能坐垫。团队(1)突破性构建了测量肌肉细胞在压应力和氧化应激下的应力—时间损伤阈值之高通量方法,得以探索二维与三维结构中的肌肉细胞在压应力、剪切应变以及氧化应激作用下的损伤力学,获得细胞损伤量化参数。(2)研究基于共聚焦显微成像的肌原细胞有限元模型通过细胞骨架生物力学变化对细胞膜表面拉应变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细胞受压应力损伤的力学机理,并通过建立全新的臀部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预测细胞以及组织受力学损伤的扩散以及通过臀部表面压力可以预测组织损伤程度的数学模型。(3)利用周期性力学刺激研究细胞被强化的效应。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方法。(4)开发了基于气囊的功能自适应调节压力的智能坐垫,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臀部压力传感器信息,对测试者臀部进行损伤预测,并在组织受损之前将局部臀部压力重新分布。配合另外一个模块利用间歇性震动刺激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抗应力能力,从而使得智能坐垫可以帮助长期久坐的瘫痪病人减小压疮的发病概率以及治疗压疮。产品在人体上测试验证臀部压力分布通过智能调节可以极大的减小坐骨等易发病部位的发病风险。

        该突破性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国内外市场上并未见真正科学并且临床试验有效的智能坐垫。该项创新在于从基础医学研究在工程临床转化的过程逐步从细胞损伤原理揭示,到组织损伤预测模型构建,到工程样机设计开发验证。该产品正在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

臀-坐垫系统有限元模型仿真压力作用下肌肉组织损伤过程

基于激光引导的帕金森病人可穿戴助行设备

        步态冻结 (FOG) 是帕金森病 (PD) 患者中最常见的致残症状之一。此类症状通常发生在步态开始、转身和通过狭窄的空间时。FOG易导致患者跌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疾病的进展,FOG 已显示出耐药性。在 FOG 发作时利用激光提示进行引导是最有效的理疗之一,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通常只有在 FOG发生后才能检测到,并且由于计算的延迟时间,这些系统无法实现实时检测。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实时监测并提前预测FOG发生的时间,让 FOG患者有时间准备姿势调整,有助于患者预防FOG。

        该技术利用受损步态模式和个性化标签特征(例如节奏、对称性和可变性)构建具有高精度和低延迟的 FOG 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研发了具有智能感知、视觉引导与康复助行的可穿戴技术及激光视觉提示的可穿戴助行设备,并开发相应软件,实现在移动终端上跟踪监测FOG发生状况(包括FOG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及跌倒次数)的实时跟踪评估,为解决FOG的临床定量诊断难题创造新途径。该设备已具备初步化样机,开展临床前测试,尚无产业化应用。

基于激光引导的帕金森病人可穿戴助行设备样机